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Tsinghua University 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Economy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 - 施康:央行工作論文——取消貸存比上限等有助改善利率傳導機制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Tsinghua University <br/>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Economy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

新浪財經 ︳2015-11-17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117/160223788641.shtml

 

新浪財經訊 1117日消息,央行[微博]網站刊登馬駿、施康、王紅林、王立升的文章《利率傳導機制的動態研究》,主要政策含義是,取消貸存比上限、逐步淡出對貸款的數量限制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將有助於改善利率傳導機制,為向新的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創造條件。文章還指出,近來,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評論是央行降息未必能夠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即所謂的 利率工具無用論。這些觀點的持有者往往沒有分清體制性因素導致的貨幣政策傳導阻滯(這種因素在週期的任何部位都起作用)與週期性因素(如在經濟下行時風險溢價上升)導致的傳導效果的弱化。

文章通過建立一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提供了一個比較接近中國現實、適合研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動態模型。該模型描述了在銀行體系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下,貨幣政策是如何從政策利率向各個金融市場利率傳導,繼而影響實體經濟的動態過程。

通過模型分析,我們發現在沒有數量管制、貸存比、利率管制的條件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有效的,政策利率變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與理論預期的結果一致。當貨幣政策框架面臨不同類型的政策約束時(貸存比限制、存款利率限制、貸款規模限制),這些限制會不同程度地弱化和扭曲利率的傳導,從而削弱利率政策對實體經濟的作用。另外,存款準備金率的高低也對政策利率的傳導有影響,即過高的存款準備金率會弱化政策利率的傳導效率。在減息過程中,根據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傳導效率的弱化程度來看,貸款規模限制對傳導效率的影響大於貸存比。

上述結論的一個主要政策含義是:取消貸存比上限、逐步淡出對貸款的數量限制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有助於改善利率傳導效率,為新貨幣政策框架的有效運行創造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課研究過程中,與以上建議相關的改革正在取得積極的進展。比如,2015 8 月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刪除了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比例不得超過 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再比如,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自 2015年初至今已經連續下調五次。當然,除了利率傳導效率的考慮之外,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還將取決於其他許多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國際收支情況的變化、再貸款等工具的運用對基礎貨幣的影響、對改革成本的漸進消化等等。

我們的模型研究還發現,當政策利率下調與外需負面衝擊同時發生時,由於風險溢價因素,政策利率向其他利率的傳導效率會有所下降,利率對實體經濟的作用也會被部分對沖。這個結論的政策含義是,央行和市場應該充分理解在經濟下行時政策利率傳導效果往往會被風險溢價的上升所部分抵消,這種由經濟週期所導致的現象不應該被誤解為利率傳導機制本身的問題和成為反對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理由。近來,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評論是央行降息未必能夠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即所謂的 利率工具無用論。這些觀點的持有者往往沒有分清體制性因素導致的貨幣政策傳導阻滯(這種因素在週期的任何部位都起作用)與週期性因素(如在經濟下行時風險溢價上升)導致的傳導效果的弱化。後者是在所有經濟體和所有經濟下行週期中都會出現的、無法避免的現象,但並沒有阻礙其他國家選擇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的轉型。對週期性傳導效果弱化的一個正確的解讀是,考慮到部分傳導會被風險溢價對沖,經濟下行過程中貨幣政策調整的力度就應該比不考慮風險溢價時更大,才能達到預期的調控利率和實體經濟的效果。

新浪財經 ︳2015-11-17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117/160223788641.shtml

 

新浪財經訊 1117日消息,央行[微博]網站刊登馬駿、施康、王紅林、王立升的文章《利率傳導機制的動態研究》,主要政策含義是,取消貸存比上限、逐步淡出對貸款的數量限制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將有助於改善利率傳導機制,為向新的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創造條件。文章還指出,近來,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評論是央行降息未必能夠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即所謂的 利率工具無用論。這些觀點的持有者往往沒有分清體制性因素導致的貨幣政策傳導阻滯(這種因素在週期的任何部位都起作用)與週期性因素(如在經濟下行時風險溢價上升)導致的傳導效果的弱化。

文章通過建立一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提供了一個比較接近中國現實、適合研究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動態模型。該模型描述了在銀行體系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下,貨幣政策是如何從政策利率向各個金融市場利率傳導,繼而影響實體經濟的動態過程。

通過模型分析,我們發現在沒有數量管制、貸存比、利率管制的條件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有效的,政策利率變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與理論預期的結果一致。當貨幣政策框架面臨不同類型的政策約束時(貸存比限制、存款利率限制、貸款規模限制),這些限制會不同程度地弱化和扭曲利率的傳導,從而削弱利率政策對實體經濟的作用。另外,存款準備金率的高低也對政策利率的傳導有影響,即過高的存款準備金率會弱化政策利率的傳導效率。在減息過程中,根據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傳導效率的弱化程度來看,貸款規模限制對傳導效率的影響大於貸存比。

上述結論的一個主要政策含義是:取消貸存比上限、逐步淡出對貸款的數量限制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有助於改善利率傳導效率,為新貨幣政策框架的有效運行創造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課研究過程中,與以上建議相關的改革正在取得積極的進展。比如,2015 8 月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刪除了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比例不得超過 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再比如,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自 2015年初至今已經連續下調五次。當然,除了利率傳導效率的考慮之外,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還將取決於其他許多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國際收支情況的變化、再貸款等工具的運用對基礎貨幣的影響、對改革成本的漸進消化等等。

我們的模型研究還發現,當政策利率下調與外需負面衝擊同時發生時,由於風險溢價因素,政策利率向其他利率的傳導效率會有所下降,利率對實體經濟的作用也會被部分對沖。這個結論的政策含義是,央行和市場應該充分理解在經濟下行時政策利率傳導效果往往會被風險溢價的上升所部分抵消,這種由經濟週期所導致的現象不應該被誤解為利率傳導機制本身的問題和成為反對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理由。近來,我們經常聽到的一種評論是央行降息未必能夠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即所謂的 利率工具無用論。這些觀點的持有者往往沒有分清體制性因素導致的貨幣政策傳導阻滯(這種因素在週期的任何部位都起作用)與週期性因素(如在經濟下行時風險溢價上升)導致的傳導效果的弱化。後者是在所有經濟體和所有經濟下行週期中都會出現的、無法避免的現象,但並沒有阻礙其他國家選擇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的轉型。對週期性傳導效果弱化的一個正確的解讀是,考慮到部分傳導會被風險溢價對沖,經濟下行過程中貨幣政策調整的力度就應該比不考慮風險溢價時更大,才能達到預期的調控利率和實體經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