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Tsinghua University 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Economy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 - 盛柳剛: 從貿易摩擦根源看中美經貿變局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Tsinghua University <br/>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Economy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

清華金融評論   ︳2018-07-10

https://mp.weixin.qq.com/s/1oKcA5Y1KogSusajBEwH5A

-----------------------------------------
訪談視頻: https://goo.gl/co4ae9

-----------------------------------------

7月6號,中美貿易爭端進入大規模正式實施階段。美國於當地時間7月6日0時起對加征關稅的第一批商品清單上818個類別、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作為反擊,中國也於同日對同等規模的美國產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這一幕劍拔弩張的形勢與1999年兩國達成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協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美貿易爭端將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其背後有哪些深層次原因?中美經貿關係將走向何方?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貿易與發展研究計畫主任盛柳剛教授。

《評論》:盛老師好,中美貿易戰已經開始進入到實質性階段,您如何看待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以及對中國的衝擊?

盛柳剛:我們初步估計了一下,對中國出口到美國大概可能會有150億美元出口減少,但是因為有反制,對美國出口的中國的產品的影響大概有120億美元左右。但是兩國都是貿易大國,出口量非常大,因此這兩個數字在兩國總出口中占比不到1%,所以從直接出口損失來看影響不會很大。但是現在全球化生產,生產鏈都在一起,所以美國對中國加關稅的成本也會傷害到上下游產業鏈上的企業,包括一些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

我們做量化分析發現,其實外資企業在中國受到的損失是最大的。因此受到的150多億美元影響中,大概50%多是由外資企業所承擔的,大概45%由中國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來承擔。從行業看來,對中國而言主要是機電產品受到的影響比較大,從區域來看,江蘇、廣東、浙江等省份受到的損失會比較大,因為他們相對出口的機電產品比較集中。

但是美國呢受到的損失主要是農產品比較多,比如大豆、汽車等,這對特朗普而言,對有些州的選民還是有一些負面的影響的。現在問題來看,現在貿易戰可能不止這500億,因為特朗普威脅中國有報復的話他可能會加碼到2000億或者4000億,這個影響就會大得多。

《評論》其實特朗普並不是僅僅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對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基本上都發起了貿易戰,我們看到歐盟也給予了回擊,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美國經濟確實在發生某種變化?還是特朗普的執政風格所致?

盛柳剛:我覺得你說的這兩方面的原因都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經濟方面的,過去30年全球化的趨勢是很明顯,國際貿易量和跨國公司全球投資都在增長,但是好處的分配不是均勻的,但就算一個國家之內也有些人是得到好處的,有些人受到損失的,這在美國比較明顯,沒有受過好的教育的人受到的損失會比較大。特別是美國研究,中國對美國的進口競爭導致了一些製造業就業損失,工資下降。

所以過去30年由於全球化導致的收入不平等的惡化的確使得很多美國的民眾在反思全球化。民粹主義也有所抬頭。這也是特朗普喊“美國優先”受到很多人的歡迎。特朗普在很多鐵銹帶的州強調美國優先,受到很多歡迎的原因。

第二個方面,特朗普本身是一個重商主義者,強調“美國優先”,之前是把美國優先放在國內,現在把“美國優先”拿到國際社會上來。所以他不僅針對中國,還針對歐洲、日本、特別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國的市場對他們來說最重要了。

比如加拿大的鋼鐵大部分是出口到美國的,所以他們特別緊張和美國之間貿易關係的惡化。現在正在談的北美自由貿易區還在談,但是由於汽車零件的成分的問題一直沒有達成,所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能否繼續還存疑。所以,特朗普現在搞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的確引起了不僅僅是中國,很多他原來傳統上的盟國,比如歐盟、加拿大、墨西哥都非常反感他的做法。

《評論》:我們也看到很多解讀,有一種說法說這代表著美國從此走向衰落,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盛柳剛:這一點我倒不太同意。因為美國現在看經濟非常強勁,這也是美國打貿易戰有底氣的原因。3.9%的失業率已經是20年來的最低了,美聯儲還在加息,預計未來兩年內美國經濟還是非常好的。

貿易戰的理由,第一是收入不平等,民粹主義上升;第二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政治口號自然在國際社會關係上的延伸。所以他要搞貿易保護主義。但是這不是預示著美國經濟走向衰退。反而,現在美國經濟復蘇的強勁,比其他國家都要好,比歐洲、日本都要好。

《評論》:有人評論說,這次貿易戰,不亞於第三次世界大戰,您怎麼看待本次貿易戰的發展趨勢?

盛柳剛: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美國單邊的保護主義,對於原來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形成了一個重大的挑戰,一方面,美國在WTO阻撓了法官的遴選,使得WTO調解貿易糾紛的職能最近有一點半癱瘓的狀態。另外一方面美國啟動301調查是以國內法為依據,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這就使得很多盟國就很不滿意,說我們和美國之間是盟國,特別是鋼鐵貿易方面,加拿大和墨西哥怎麼會覺得有很大的影響。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還是希望維持在一個多邊貿易體系。其實中國就是所謂的合縱連橫,和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相對起來聯合起來抵抗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

《評論》:其實每次遇到大事的時候我們都會反思歷史,那麼歷史上是否出現過類似的貿易戰格局?背後的原因和結果怎樣?對本次貿易戰有何啟示?

盛柳剛:比如像美國現在的鋼鐵貿易戰倒並不是新的,之前也有,小布希執政時期,在2002年的時候也是採取了一個比較高的關稅。當時也沒有豁免歐盟、日本、中國,當時導致了美國鋼材的進口價格上升,然後這些國家對美國鋼鐵出口也下降了,但是總體來講,集中在鋼鐵行業的貿易戰影響不會特別大。其他國家會有一些反制,但是一年以後因為WTO判決布希政府失敗了,所以也就取消了。

但是像對中國這種以301調查為理由裁決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要對中國500億的出口增加25%的關稅,以前至少是中美之間是沒有過這樣的記錄的。要說比較大的,就是回到1930年大蕭條的時候,美國從1929年前後把關稅從28%提高到40%以上,大幅度提高,基本上對所有產品都提高了,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貿易報復。大家都把關稅提的很高,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基本上就崩潰了,這對於後來大蕭條的擴散,以至於導致二戰都有深遠的影響。

但是現在的貿易戰來看,還沒有這麼惡劣,現在規模是500億,還沒有增加到4000億,但是如果愈演愈烈增加到4000億的話潛在的影響就是難以估計的。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踐行“美國優先”,宣導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大大激化了貿易摩擦。2018年3月下旬,美國“301”調查裁定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四月初發佈清單擬對從中國進口的包括高科技產品在內的總值5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中國立即回應決定將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總計5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征25%的關稅。雖然中美雙方就經貿問題進行了多輪磋商,但美方堅持其強硬立場,繼續推進對500億美元自華進口的懲罰性徵稅。此前特朗普還強硬表示,如果中國採取報復措施,將對高達4000億美元的中國對美出口徵收10%關稅。而從301清單來看,美國有意針對的是“中國製造2025”的商品,美國意在打壓中美經貿關係中的科技產業和製造業,而製造業是中國實體經濟命脈所在,而科技又關乎中國經濟轉型,從日前金融市場表現來看,已經足以說明對中國的影響。
《評論》:本次貿易戰,中國可以說是一個主戰場,我們看到從301調查到6月份對500億美元有關“中國製造2025”的商品增加關稅,並威脅將制定2000億美元徵稅清單。可以看出美國意在打壓中美經貿關係中的科技產業和製造業,而製造業是中國實體經濟命脈所在,而科技又關乎中國經濟轉型,從中國金融市場表現來看已經足以說明對中國的影響。您怎麼看待美國對中國製造業和科技的扼喉?

盛柳剛:美國這次301調查特別是500億清單是針對中國的高端製造業的。但是現在高端製造業基本上是全球生產鏈。所以美國增加對這些產品的關稅,我個人覺得很難阻礙中國高端製造業的成長。另外,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也在縮小,如果看中國科研投資,過去20年增長的非常快,現在已經占到GDP的2%左右。美國大約是2.7%。中國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也逐漸增強。其實中國自主科技創新還是先天優勢的,不能妄自菲薄。

我們在《金融時報》上寫了一篇文章,談到中國自主科技創新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優勢:

“天時”是中國製造業的生產力還是非常好的。比如大疆無人機,選擇深圳正是因為配套非常好,產品有新的發明,供應商就很容易根據他的新的設計可以提供新的配套產品,這樣他的產品非常快就設計出來並賣到全球市場。因此現在我們的製造業不比20年前了,現在我們配套能力非常強。

“地利”是現在中國市場非常大,我們有13億人,人均收入水準達到了8000多美元,所以只要設計出一個新產品來,立馬就可以賣到國內市場。國內市場大的話,你的平均成本就低了,賣到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就比較大了。

“人和”就是說我們的人力資本會比以前好很多。每年大學畢業生就有七八百萬,這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國家人口的規模。所以中國在人力資本上,也就印度可以比。因此中國在科技自主創新,第一有產業鏈配套,第二有市場,第三有人力資本。所以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會越來越強。

中國現在自主創新能力在增強,對於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需求也越來越高,並不是像美國說的那樣我們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那麼差,以盜竊為主。其實中國現在本身對智慧財產權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了,因為我們自己也有很多企業在做創新。如果看中國專利數量的申請,以及專利申請得到批准的數量,中國現在已經超過美國了。所以這一點,美國301調查的確是非常偏頗的,他以一個發達國家的標準來要求一個發展中國家。你如果以動態的角度來看中國指示產權保護和科技創新,進步是非常明顯的。

而且中國的技術創新,對美國也有好處,比如蘋果手機,如果沒有富士康,他怎麼可能滿足全世界巨量的需求啊。一個產品出來,馬上在三個月之內提供幾千萬部的手機。所以美國想的是中國科技進步會影響美國科技產品的銷售,削弱他們的競爭力。但是我是覺得現在在生產鏈上面,很多時候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中國技術創新,有利於提供一些中間產品,或者最總產品,成本越低,品質越好,這對於美國也是有好處的。

《評論》: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今年中國已然宣佈了很多對外開放的舉措,並表示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在您看來,貿易保護戰是否會給中國的對外開放帶來陰雲?

盛柳剛:對比克林頓時期,克林頓1999年批准了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支援中國加入WTO,那個時候中美之間確實是貿易戰略夥伴關係。現在貿易戰硝煙四起,我的判斷是,中美從合作的戰略夥伴關係轉向戰略競爭的關係。

面臨這樣的競爭關係,中國可以做的一個方向是主動降低關稅,促進進口。因為一個原因是中國的關稅從1992年從大概40%下降到2007、2008年的10%左右,最近10年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們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其實我們和美國的進口關稅差距沒那麼大。我們是8%左右,他們是3%左右。

中國在過去40年已經從過去的40%下降到8~9%了,繼續下降3%,其實對中國的衝擊沒有那麼大。中國的企業比過去90年代的時候的競爭力還是要強一些的。因此中國還是有承受能力,中古企業有能力應對關稅進一步下調。當然可以分階段分產品。現在中國政府基本上也是在這麼做的。

另外一點,中國市場非常大,經濟增長率也不錯,主動下調關稅有利於其他各國同時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也有利於緩解中國和不同國家的貿易糾紛。還有一點,中國要做的,促進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比如美國通用汽車在中國的汽車銷售比他在美國的汽車銷售都要高了。所以這對其他公司也一樣,特別是從利潤增長量來看,中國市場是主要的利潤增長源泉。這方面,我們對外資的限制還可以進一步放寬,不僅僅是製造業的,還有服務業的,這也是中國現在所謂的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這是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吧。

《評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未來如何在推動全球化過程中實現自身貿易地位的鞏固,和其他交易夥伴的利益最大化?

盛柳剛:當務之急呢,全球面臨的挑戰就是特朗普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對加拿大、歐盟、墨西哥都有。所以當前中國還是需要維護當前多邊貿易體系,以WTO為核心的,以規則為基礎的。特朗普基本上是把WTO拋開了,然後特別是301調查以國內法替代國際法。我覺得中國在這方面應該堅持以多邊貿易體系為核心,不搞雙邊的。

既然美國發動了對很多主要國家的貿易戰,其實也是中國的一次機會,就是我們相互之間可以合作。這段時間我們一方面可以推動區域性的投資和貿易協定,比如中日韓貿易協定,這個已經談了好多年了,現在正是一個機會。再比如中國和歐盟的貿易協定,最近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談判。

所以,一扇門對你關了,那麼我們就打開另外一扇門。其他國家正好也有這方面的需求。另外,第三點,中國在一帶一路上,我們之前想到的是FDI,現在中國也有很多投資到國外,一帶一路我們可以做的更多。

我們現在發現中國對一帶一路的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的確在增長,但是製造業、服務業等投資並沒有明顯的增長。一方面說明,中國說的“要想富、先修路”,中國基礎設施是很多發展中國家非常羡慕的一件事情。所以中國在一帶一路上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連帶其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企業,我是覺得這也是一個中國可以貢獻的一方面。

清華金融評論   ︳2018-07-10

https://mp.weixin.qq.com/s/1oKcA5Y1KogSusajBEwH5A

-----------------------------------------
訪談視頻: https://goo.gl/co4ae9

-----------------------------------------

7月6號,中美貿易爭端進入大規模正式實施階段。美國於當地時間7月6日0時起對加征關稅的第一批商品清單上818個類別、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作為反擊,中國也於同日對同等規模的美國產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這一幕劍拔弩張的形勢與1999年兩國達成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協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美貿易爭端將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其背後有哪些深層次原因?中美經貿關係將走向何方?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貿易與發展研究計畫主任盛柳剛教授。

《評論》:盛老師好,中美貿易戰已經開始進入到實質性階段,您如何看待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以及對中國的衝擊?

盛柳剛:我們初步估計了一下,對中國出口到美國大概可能會有150億美元出口減少,但是因為有反制,對美國出口的中國的產品的影響大概有120億美元左右。但是兩國都是貿易大國,出口量非常大,因此這兩個數字在兩國總出口中占比不到1%,所以從直接出口損失來看影響不會很大。但是現在全球化生產,生產鏈都在一起,所以美國對中國加關稅的成本也會傷害到上下游產業鏈上的企業,包括一些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

我們做量化分析發現,其實外資企業在中國受到的損失是最大的。因此受到的150多億美元影響中,大概50%多是由外資企業所承擔的,大概45%由中國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來承擔。從行業看來,對中國而言主要是機電產品受到的影響比較大,從區域來看,江蘇、廣東、浙江等省份受到的損失會比較大,因為他們相對出口的機電產品比較集中。

但是美國呢受到的損失主要是農產品比較多,比如大豆、汽車等,這對特朗普而言,對有些州的選民還是有一些負面的影響的。現在問題來看,現在貿易戰可能不止這500億,因為特朗普威脅中國有報復的話他可能會加碼到2000億或者4000億,這個影響就會大得多。

《評論》其實特朗普並不是僅僅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對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基本上都發起了貿易戰,我們看到歐盟也給予了回擊,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美國經濟確實在發生某種變化?還是特朗普的執政風格所致?

盛柳剛:我覺得你說的這兩方面的原因都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經濟方面的,過去30年全球化的趨勢是很明顯,國際貿易量和跨國公司全球投資都在增長,但是好處的分配不是均勻的,但就算一個國家之內也有些人是得到好處的,有些人受到損失的,這在美國比較明顯,沒有受過好的教育的人受到的損失會比較大。特別是美國研究,中國對美國的進口競爭導致了一些製造業就業損失,工資下降。

所以過去30年由於全球化導致的收入不平等的惡化的確使得很多美國的民眾在反思全球化。民粹主義也有所抬頭。這也是特朗普喊“美國優先”受到很多人的歡迎。特朗普在很多鐵銹帶的州強調美國優先,受到很多歡迎的原因。

第二個方面,特朗普本身是一個重商主義者,強調“美國優先”,之前是把美國優先放在國內,現在把“美國優先”拿到國際社會上來。所以他不僅針對中國,還針對歐洲、日本、特別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國的市場對他們來說最重要了。

比如加拿大的鋼鐵大部分是出口到美國的,所以他們特別緊張和美國之間貿易關係的惡化。現在正在談的北美自由貿易區還在談,但是由於汽車零件的成分的問題一直沒有達成,所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能否繼續還存疑。所以,特朗普現在搞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的確引起了不僅僅是中國,很多他原來傳統上的盟國,比如歐盟、加拿大、墨西哥都非常反感他的做法。

《評論》:我們也看到很多解讀,有一種說法說這代表著美國從此走向衰落,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盛柳剛:這一點我倒不太同意。因為美國現在看經濟非常強勁,這也是美國打貿易戰有底氣的原因。3.9%的失業率已經是20年來的最低了,美聯儲還在加息,預計未來兩年內美國經濟還是非常好的。

貿易戰的理由,第一是收入不平等,民粹主義上升;第二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政治口號自然在國際社會關係上的延伸。所以他要搞貿易保護主義。但是這不是預示著美國經濟走向衰退。反而,現在美國經濟復蘇的強勁,比其他國家都要好,比歐洲、日本都要好。

《評論》:有人評論說,這次貿易戰,不亞於第三次世界大戰,您怎麼看待本次貿易戰的發展趨勢?

盛柳剛: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美國單邊的保護主義,對於原來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形成了一個重大的挑戰,一方面,美國在WTO阻撓了法官的遴選,使得WTO調解貿易糾紛的職能最近有一點半癱瘓的狀態。另外一方面美國啟動301調查是以國內法為依據,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這就使得很多盟國就很不滿意,說我們和美國之間是盟國,特別是鋼鐵貿易方面,加拿大和墨西哥怎麼會覺得有很大的影響。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還是希望維持在一個多邊貿易體系。其實中國就是所謂的合縱連橫,和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相對起來聯合起來抵抗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

《評論》:其實每次遇到大事的時候我們都會反思歷史,那麼歷史上是否出現過類似的貿易戰格局?背後的原因和結果怎樣?對本次貿易戰有何啟示?

盛柳剛:比如像美國現在的鋼鐵貿易戰倒並不是新的,之前也有,小布希執政時期,在2002年的時候也是採取了一個比較高的關稅。當時也沒有豁免歐盟、日本、中國,當時導致了美國鋼材的進口價格上升,然後這些國家對美國鋼鐵出口也下降了,但是總體來講,集中在鋼鐵行業的貿易戰影響不會特別大。其他國家會有一些反制,但是一年以後因為WTO判決布希政府失敗了,所以也就取消了。

但是像對中國這種以301調查為理由裁決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要對中國500億的出口增加25%的關稅,以前至少是中美之間是沒有過這樣的記錄的。要說比較大的,就是回到1930年大蕭條的時候,美國從1929年前後把關稅從28%提高到40%以上,大幅度提高,基本上對所有產品都提高了,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貿易報復。大家都把關稅提的很高,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基本上就崩潰了,這對於後來大蕭條的擴散,以至於導致二戰都有深遠的影響。

但是現在的貿易戰來看,還沒有這麼惡劣,現在規模是500億,還沒有增加到4000億,但是如果愈演愈烈增加到4000億的話潛在的影響就是難以估計的。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踐行“美國優先”,宣導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大大激化了貿易摩擦。2018年3月下旬,美國“301”調查裁定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四月初發佈清單擬對從中國進口的包括高科技產品在內的總值5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中國立即回應決定將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總計5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征25%的關稅。雖然中美雙方就經貿問題進行了多輪磋商,但美方堅持其強硬立場,繼續推進對500億美元自華進口的懲罰性徵稅。此前特朗普還強硬表示,如果中國採取報復措施,將對高達4000億美元的中國對美出口徵收10%關稅。而從301清單來看,美國有意針對的是“中國製造2025”的商品,美國意在打壓中美經貿關係中的科技產業和製造業,而製造業是中國實體經濟命脈所在,而科技又關乎中國經濟轉型,從日前金融市場表現來看,已經足以說明對中國的影響。
《評論》:本次貿易戰,中國可以說是一個主戰場,我們看到從301調查到6月份對500億美元有關“中國製造2025”的商品增加關稅,並威脅將制定2000億美元徵稅清單。可以看出美國意在打壓中美經貿關係中的科技產業和製造業,而製造業是中國實體經濟命脈所在,而科技又關乎中國經濟轉型,從中國金融市場表現來看已經足以說明對中國的影響。您怎麼看待美國對中國製造業和科技的扼喉?

盛柳剛:美國這次301調查特別是500億清單是針對中國的高端製造業的。但是現在高端製造業基本上是全球生產鏈。所以美國增加對這些產品的關稅,我個人覺得很難阻礙中國高端製造業的成長。另外,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也在縮小,如果看中國科研投資,過去20年增長的非常快,現在已經占到GDP的2%左右。美國大約是2.7%。中國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也逐漸增強。其實中國自主科技創新還是先天優勢的,不能妄自菲薄。

我們在《金融時報》上寫了一篇文章,談到中國自主科技創新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優勢:

“天時”是中國製造業的生產力還是非常好的。比如大疆無人機,選擇深圳正是因為配套非常好,產品有新的發明,供應商就很容易根據他的新的設計可以提供新的配套產品,這樣他的產品非常快就設計出來並賣到全球市場。因此現在我們的製造業不比20年前了,現在我們配套能力非常強。

“地利”是現在中國市場非常大,我們有13億人,人均收入水準達到了8000多美元,所以只要設計出一個新產品來,立馬就可以賣到國內市場。國內市場大的話,你的平均成本就低了,賣到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就比較大了。

“人和”就是說我們的人力資本會比以前好很多。每年大學畢業生就有七八百萬,這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國家人口的規模。所以中國在人力資本上,也就印度可以比。因此中國在科技自主創新,第一有產業鏈配套,第二有市場,第三有人力資本。所以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會越來越強。

中國現在自主創新能力在增強,對於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需求也越來越高,並不是像美國說的那樣我們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那麼差,以盜竊為主。其實中國現在本身對智慧財產權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了,因為我們自己也有很多企業在做創新。如果看中國專利數量的申請,以及專利申請得到批准的數量,中國現在已經超過美國了。所以這一點,美國301調查的確是非常偏頗的,他以一個發達國家的標準來要求一個發展中國家。你如果以動態的角度來看中國指示產權保護和科技創新,進步是非常明顯的。

而且中國的技術創新,對美國也有好處,比如蘋果手機,如果沒有富士康,他怎麼可能滿足全世界巨量的需求啊。一個產品出來,馬上在三個月之內提供幾千萬部的手機。所以美國想的是中國科技進步會影響美國科技產品的銷售,削弱他們的競爭力。但是我是覺得現在在生產鏈上面,很多時候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中國技術創新,有利於提供一些中間產品,或者最總產品,成本越低,品質越好,這對於美國也是有好處的。

《評論》: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今年中國已然宣佈了很多對外開放的舉措,並表示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在您看來,貿易保護戰是否會給中國的對外開放帶來陰雲?

盛柳剛:對比克林頓時期,克林頓1999年批准了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支援中國加入WTO,那個時候中美之間確實是貿易戰略夥伴關係。現在貿易戰硝煙四起,我的判斷是,中美從合作的戰略夥伴關係轉向戰略競爭的關係。

面臨這樣的競爭關係,中國可以做的一個方向是主動降低關稅,促進進口。因為一個原因是中國的關稅從1992年從大概40%下降到2007、2008年的10%左右,最近10年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們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其實我們和美國的進口關稅差距沒那麼大。我們是8%左右,他們是3%左右。

中國在過去40年已經從過去的40%下降到8~9%了,繼續下降3%,其實對中國的衝擊沒有那麼大。中國的企業比過去90年代的時候的競爭力還是要強一些的。因此中國還是有承受能力,中古企業有能力應對關稅進一步下調。當然可以分階段分產品。現在中國政府基本上也是在這麼做的。

另外一點,中國市場非常大,經濟增長率也不錯,主動下調關稅有利於其他各國同時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也有利於緩解中國和不同國家的貿易糾紛。還有一點,中國要做的,促進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比如美國通用汽車在中國的汽車銷售比他在美國的汽車銷售都要高了。所以這對其他公司也一樣,特別是從利潤增長量來看,中國市場是主要的利潤增長源泉。這方面,我們對外資的限制還可以進一步放寬,不僅僅是製造業的,還有服務業的,這也是中國現在所謂的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這是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吧。

《評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未來如何在推動全球化過程中實現自身貿易地位的鞏固,和其他交易夥伴的利益最大化?

盛柳剛:當務之急呢,全球面臨的挑戰就是特朗普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對加拿大、歐盟、墨西哥都有。所以當前中國還是需要維護當前多邊貿易體系,以WTO為核心的,以規則為基礎的。特朗普基本上是把WTO拋開了,然後特別是301調查以國內法替代國際法。我覺得中國在這方面應該堅持以多邊貿易體系為核心,不搞雙邊的。

既然美國發動了對很多主要國家的貿易戰,其實也是中國的一次機會,就是我們相互之間可以合作。這段時間我們一方面可以推動區域性的投資和貿易協定,比如中日韓貿易協定,這個已經談了好多年了,現在正是一個機會。再比如中國和歐盟的貿易協定,最近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談判。

所以,一扇門對你關了,那麼我們就打開另外一扇門。其他國家正好也有這方面的需求。另外,第三點,中國在一帶一路上,我們之前想到的是FDI,現在中國也有很多投資到國外,一帶一路我們可以做的更多。

我們現在發現中國對一帶一路的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的確在增長,但是製造業、服務業等投資並沒有明顯的增長。一方面說明,中國說的“要想富、先修路”,中國基礎設施是很多發展中國家非常羡慕的一件事情。所以中國在一帶一路上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連帶其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企業,我是覺得這也是一個中國可以貢獻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