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Tsinghua University 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Economy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 - 盛柳剛: 瞄準未來”的中美貿易戰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Tsinghua University <br/>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Economy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

《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8-04-03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990#adchannelID=1100

趙洪岩、盛柳剛:中美貿易戰是瞄準十年後中美科技與貿易角力的序幕。科技自主創新才是中國打贏這場持久戰的關鍵。

近日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有關智慧財產權的301調查出爐,指責中國政府強制外資企業轉讓技術和智慧財產權,對美國造成了每年500億美元的損失。因此擬推出針對中國的三大組合拳:對中國的航空航太、資訊通訊和機械行業共計6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的從價稅,在WTO起訴中國的歧視性技術許可做法和限制中國對美投資。幾天之後,媒體透露美國政府考慮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遏制中國在美收購敏感技術,如半導體和5G等領域。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引起全球股市大幅波動,中國朝野上下更是全民熱議如何贏得這場貿易戰。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不是針對中美貿易現狀的一場鬥爭,而是一場瞄準十年後中美科技與貿易角力的序幕。

此次貿易戰與以往的鋼鋁產品貿易摩擦最大的不同是針對中國的高端製造業,劍指《中國製造2025》。中國目前在這些行業並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相反美國在這些行業和中國有著不小的貿易順差。然而在中國加入WTO之前,誰也沒有料想到中國能在短短十幾年間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未來十幾年間,中美之間的貿易很可能不再是襯衣換飛機,而是飛機換飛機。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傳統的由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逐漸失去,美中貿易格局將由目前遵從比較優勢的行業間貿易進入到由規模和技術優勢驅動的行業內貿易,也就是說在同一行業內的不同產品間的競爭。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中國的科研投入和產出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中美技術差距顯著縮小。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最新發佈的《2018年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顯示,在2000-2015年間中國研發投入年均增長超過18%,R&D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89%提高到2015年的2.07%,同期美國這一指標從2.61%微升至2.74%。中國授權專利數量也由2000年的6446件上升到2016年的322484件,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同行評審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也穩步上升,數量占世界論文總數比例從2006年的12.1%升至2016年的18.6%,而同期美國占比從24.4%降至17.8%,中國躍居第一。不過美國仍然在高引用率論文的數量上領先。

技術進步提升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全球通信網路設備市場上,華為已經超越愛立信和諾基亞,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網路設備製造商,同時在5G移動通訊系統的設計上與三星、高通分庭抗禮。2006年成立的創業公司大疆,今日已經成長為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的領頭羊,在北美佔據一半以上市場份額。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所取的成就也是世界矚目,特別是高鐵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阿裡巴巴支付寶和騰訊微信正在迅速地將中國帶入無現金社會,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的步伐無疑比歐美發達國家邁得更大更快。

此次美國發動針對中國高端製造業的貿易戰,體現了一部分美國政治經濟精英們對中美技術差距縮小的擔憂。已逝經濟學泰斗保羅•薩莫爾森早在2004年就撰文指出,如果中國在美國傳統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裡如高端製造業技術進步加快的話,中美之間的貿易將不再是襯衣換飛機,而是飛機換飛機,因此美國的比較優勢會被削弱從而導致貿易條件惡化,進而使得美國經濟和人均收入下降。

近些年美國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裡對美國公司的並購和投資都變得愈加敏感。今年年初,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螞蟻金服收購速匯金的申請。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公佈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將中國視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強調要在經貿、投資等問題上加強對美國經濟利益的保護力度。目前來看,美國政府正在利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策劃針對中國在高科技行業對美投資和並購的進一步限制,目的與智慧財產權301調查一致,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防止技術洩漏,並遏制中國的技術進步。

回顧一下美日的貿易戰歷史也有利於我們分析美中貿易戰今後的走向。日本在二戰後經濟迅速起飛出口猛增,在1960-1990年的三十多年間和美國發生了多次貿易摩擦:六十年代是紡織品,七十年代是彩電、鋼鐵和汽車、八十年代是匯率和半導體,之後是結構性貿易障礙。美日貿易戰的歷史過程清晰的顯示,隨著日本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演變,引發貿易摩擦的領域從輕工業、重工業逐漸演變到高科技產業,再到金融和宏觀領域。歷史是如此的相似,美中貿易摩擦也經歷了紡織品、鋼鐵和光伏等產品,而如今美國的矛頭已經瞄準了中國未來的高端製造業。

美中技術差距縮小的事實和美方的技術封鎖將促使中國創新模式的改變: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過去中國距離世界技術前沿比較遠,學習模仿和技術轉移的回報也高,智慧財產權保護也不重要。但目前來看,由於技術差距縮小,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學習模仿也變得異常敏感,因此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中國科研創新的軟肋在於智慧財產權保護比較薄弱,但現在中國創新型企業如阿裡巴巴和騰訊這樣的世界級企業也越來越多,迫切需要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科技自主創新才是中國打贏這場持久戰的關鍵。在科研和技術創新領域,中國具有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優勢。第一個是“天時”:當前中國經濟的產業鏈比較完整,製造業覆蓋面全,因此中間品和配套產品很容易獲得,創新相對容易取得成功。第二個是“地利”: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曾指出,巨大的國內市場使得一國企業擁有規模遞增優勢,從而使得平均成本下降而具有國際競爭力。這兩大優勢能夠縮短研發到商業化的孵化時間並實現利潤。第三個優勢是“人和”,即人力資本。2014年,全球頒發超過750萬個科學和工程專業學士學位,中國占22%,僅次於印度,而美國僅占10%。雄厚的人力資本是科技自主創新的基礎,是推動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升級的力量。

目前中美雙方已經開始就貿易摩擦進行談判,很多人認為,美中貿易戰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場貿易戰或許僅僅是中美長期科技和創新角力的開始,一切還遠未結束。無論今日的美中貿易戰如何收尾,它一定已經深深觸動了中國領導人和政治經濟精英們。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全球化進程不會僅僅是和風細雨,也會有暴風驟雨,為此中國將不得不加快科技進步和改革開放的步伐。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趙洪岩為廣發證券(香港)高級經濟學家,盛柳剛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8-04-03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6990#adchannelID=1100

趙洪岩、盛柳剛:中美貿易戰是瞄準十年後中美科技與貿易角力的序幕。科技自主創新才是中國打贏這場持久戰的關鍵。

近日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有關智慧財產權的301調查出爐,指責中國政府強制外資企業轉讓技術和智慧財產權,對美國造成了每年500億美元的損失。因此擬推出針對中國的三大組合拳:對中國的航空航太、資訊通訊和機械行業共計6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的從價稅,在WTO起訴中國的歧視性技術許可做法和限制中國對美投資。幾天之後,媒體透露美國政府考慮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遏制中國在美收購敏感技術,如半導體和5G等領域。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引起全球股市大幅波動,中國朝野上下更是全民熱議如何贏得這場貿易戰。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不是針對中美貿易現狀的一場鬥爭,而是一場瞄準十年後中美科技與貿易角力的序幕。

此次貿易戰與以往的鋼鋁產品貿易摩擦最大的不同是針對中國的高端製造業,劍指《中國製造2025》。中國目前在這些行業並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相反美國在這些行業和中國有著不小的貿易順差。然而在中國加入WTO之前,誰也沒有料想到中國能在短短十幾年間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未來十幾年間,中美之間的貿易很可能不再是襯衣換飛機,而是飛機換飛機。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傳統的由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逐漸失去,美中貿易格局將由目前遵從比較優勢的行業間貿易進入到由規模和技術優勢驅動的行業內貿易,也就是說在同一行業內的不同產品間的競爭。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中國的科研投入和產出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中美技術差距顯著縮小。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最新發佈的《2018年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顯示,在2000-2015年間中國研發投入年均增長超過18%,R&D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89%提高到2015年的2.07%,同期美國這一指標從2.61%微升至2.74%。中國授權專利數量也由2000年的6446件上升到2016年的322484件,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同行評審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也穩步上升,數量占世界論文總數比例從2006年的12.1%升至2016年的18.6%,而同期美國占比從24.4%降至17.8%,中國躍居第一。不過美國仍然在高引用率論文的數量上領先。

技術進步提升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全球通信網路設備市場上,華為已經超越愛立信和諾基亞,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網路設備製造商,同時在5G移動通訊系統的設計上與三星、高通分庭抗禮。2006年成立的創業公司大疆,今日已經成長為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的領頭羊,在北美佔據一半以上市場份額。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所取的成就也是世界矚目,特別是高鐵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阿裡巴巴支付寶和騰訊微信正在迅速地將中國帶入無現金社會,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的步伐無疑比歐美發達國家邁得更大更快。

此次美國發動針對中國高端製造業的貿易戰,體現了一部分美國政治經濟精英們對中美技術差距縮小的擔憂。已逝經濟學泰斗保羅•薩莫爾森早在2004年就撰文指出,如果中國在美國傳統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裡如高端製造業技術進步加快的話,中美之間的貿易將不再是襯衣換飛機,而是飛機換飛機,因此美國的比較優勢會被削弱從而導致貿易條件惡化,進而使得美國經濟和人均收入下降。

近些年美國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裡對美國公司的並購和投資都變得愈加敏感。今年年初,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螞蟻金服收購速匯金的申請。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公佈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將中國視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強調要在經貿、投資等問題上加強對美國經濟利益的保護力度。目前來看,美國政府正在利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策劃針對中國在高科技行業對美投資和並購的進一步限制,目的與智慧財產權301調查一致,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防止技術洩漏,並遏制中國的技術進步。

回顧一下美日的貿易戰歷史也有利於我們分析美中貿易戰今後的走向。日本在二戰後經濟迅速起飛出口猛增,在1960-1990年的三十多年間和美國發生了多次貿易摩擦:六十年代是紡織品,七十年代是彩電、鋼鐵和汽車、八十年代是匯率和半導體,之後是結構性貿易障礙。美日貿易戰的歷史過程清晰的顯示,隨著日本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演變,引發貿易摩擦的領域從輕工業、重工業逐漸演變到高科技產業,再到金融和宏觀領域。歷史是如此的相似,美中貿易摩擦也經歷了紡織品、鋼鐵和光伏等產品,而如今美國的矛頭已經瞄準了中國未來的高端製造業。

美中技術差距縮小的事實和美方的技術封鎖將促使中國創新模式的改變: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過去中國距離世界技術前沿比較遠,學習模仿和技術轉移的回報也高,智慧財產權保護也不重要。但目前來看,由於技術差距縮小,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學習模仿也變得異常敏感,因此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中國科研創新的軟肋在於智慧財產權保護比較薄弱,但現在中國創新型企業如阿裡巴巴和騰訊這樣的世界級企業也越來越多,迫切需要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科技自主創新才是中國打贏這場持久戰的關鍵。在科研和技術創新領域,中國具有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優勢。第一個是“天時”:當前中國經濟的產業鏈比較完整,製造業覆蓋面全,因此中間品和配套產品很容易獲得,創新相對容易取得成功。第二個是“地利”: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曾指出,巨大的國內市場使得一國企業擁有規模遞增優勢,從而使得平均成本下降而具有國際競爭力。這兩大優勢能夠縮短研發到商業化的孵化時間並實現利潤。第三個優勢是“人和”,即人力資本。2014年,全球頒發超過750萬個科學和工程專業學士學位,中國占22%,僅次於印度,而美國僅占10%。雄厚的人力資本是科技自主創新的基礎,是推動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升級的力量。

目前中美雙方已經開始就貿易摩擦進行談判,很多人認為,美中貿易戰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場貿易戰或許僅僅是中美長期科技和創新角力的開始,一切還遠未結束。無論今日的美中貿易戰如何收尾,它一定已經深深觸動了中國領導人和政治經濟精英們。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全球化進程不會僅僅是和風細雨,也會有暴風驟雨,為此中國將不得不加快科技進步和改革開放的步伐。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趙洪岩為廣發證券(香港)高級經濟學家,盛柳剛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